议论文位于现代文阅读中的第二篇,分值12分,通常设置4个问题,每个问题3分。现将中考常考的问题类型和相应的答题策略总结如下:
第一题多是提炼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。答题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:
1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点,根据特点提取或概括。论点是作者观点完整的表述,在形式上是个简明的表肯定或者否定意思的判断句。2、根据论点提出的方式进行提炼。一般分为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;引用名言从而引出中心论点;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,提出论题,通过分析论述,归纳出中心论点;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,归纳出中心论点。3、位置“四看”法提取。一看题目: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——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》,或提示论点——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》,或提示议论的范围;二看开头:开篇点题,如《谈骨气》中的第一句话: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”就是中心论点。三看结尾:篇末揭示中心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,如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、“由此可见”、“因此”、“总之”等;四看直接表述句: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描述句。
这几种方法,在实际运用过程中,需要综合起来运用,才会使解题更加快速和正确。
第二题多会让考生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,首先要明确论证方法有哪些,其相对应的作用是什么?整理出来固定的答题思路,遇到题目就不会慌张。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、举例论证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。四种论证方法比较容易区分:
对比论证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,在对比中证明论点。作用是:通过……和……作对比,更加突出地论证了……论点,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。如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》作者先从反面说“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,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,就会止步不前”,再从正面说“不满足于一个答案,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”。正反对比,使说理全面,透彻,增强说服力。
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、充分、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。作用是:通过列举……的例子,更加充分确凿地论证了……观点,是论证更真实具体,更有说服力。如《敬业与乐业》中,作者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、做苦工和做演讲的例证,简明而又概括地论证了要敬业和要乐业的论点。
道理论证是指通过验证的真理,自然科学的原理、定律、公式及名言警句等,多用引号表明所引用的内容,有时也有提示性词语,如“……说”“俗话说”等,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是道理论证。作用是:通过讲……道理,论证了……论点,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。如《敬业与乐业》中多次列举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。如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就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,生活才有价值,即“乐业”。
比喻论证考的频率比较高,2010年和2011河南中考都出现了比喻论证的考查,这个比较容易判断,就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,作用是把……比作……,生动形象地论证了……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。如《谈读书》中,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,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,论述了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。
做这道题,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说表达效果。阅读题干,明确题干设问是针对全文,还是某一段或几段,是问一种还是多种论证方法,题干设问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。每一种设问情况,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。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:首先了解常见的4种论证方法的特点,然后根据特点找语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。结合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用在文中的作用。
注意别把举例论证当做道理论证;别让论证方法和说明方法、修辞手法搞混淆;有时一段文字不止一种论证方法,要找全;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,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、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的对比,要注意辨析。
第三类题型是分析论证思路。这道题几乎是必考题,2015年、2014年、2011年、2010年河南中考都有考查。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:①要明确问题中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。②结合文章,对论证论据的具体内容,分析先说了什么,后说了什么。③明确论证中是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。④要考虑论证的角度,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。
答题步骤:一是通读全文(有时候是语段),勾画能提示论证方法、能引出主旨或结论的关键词,划分出层次结构。二是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,对论据可从论证方法的特点入手,或举……或引……或将……进行对比,并指出论证了什么。三是对于结论、观点、引子之类的文字,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,也可以概括。
注意需要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“首先”“然后”“接着”“最后”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。
答题格式:连词+论证方法+论据概括+论点。
如2015年河南中考语文议论文《为什么不读经典》,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。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对议论文段落论证思路的分析。本段可看作是论述段落首句所提出的观点的微型议论文。这段在首句提出观点后,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经典和平庸的作品对待新闻事件的不同态度,然后列举名著作论据论证,最后总结。答题时按此三个层次概括。
【答案】先提出观点: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。(1分)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,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,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;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。(2分)最后,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。(1分)(意思对即可。共4分)
第四类题型是分析特殊句段的作用,这个题在五年议论文考查中考了三次,首段的作用:1是开门见山,提出中心。2是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,然后提出论点或论题,具有很强的针对性。3是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,同时,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。4是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,同时,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证的论据。5是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,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。6是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(如寓言)引出论点,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,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,便于读者接受。
中间句、段落的作用:承上启下(一般中间用逗号隔开,逗号前是承上,逗号后就是启下。)
结尾句、段的作用:1是深化中心论点,提出……的结论。2是强调……的中心论点。3是发出……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……4是补充论证了……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。5是总结全文,得出中心论点。6是提出问题,发人深思,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。
2015年、2014年、2007年河南中考均考查首段的作用。如2015年《为什么不读经典》考查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?
分析:第①段开头引用了马克·吐温关于人们冷落经典的名言,可从所引用的名言与文章议论的话题的关系的角度分析;还可以从段落结尾的设问句与读者及下文内容的关系的角度分析。
【答案】①引用名言,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,引出议论的话题。②采用设问(问句)引发思考,引起下文。
第五类题是补充论据,做这道题首先要审清题目,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。如果补充事实论据,可举名人事例,更有说服力,并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。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、事件,切忌张冠李戴、无中生有;如果补充道理论据,论据要与论点一致,所写的名言、格言应有一定的权威性。警句、谚语、诗句等直接引用时要与原文对照,认真核对,不能断章取义;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。
其次,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。论据补写“三要”:
①要准确,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,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。
②要真实,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,都不能有效证明论点。
③要简洁,凡与论点没有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。
如2011年河南中考议论文《坚持“一件事原则”》,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。3分
答案:示例: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,她专注于此,克服了重重嗣难,终于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,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。(古今中外的事例均可。事例1分,突出目标和专心2分.共3分)
第六类题是分析论据使用是否恰当。做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:1是关注论据的确凿性和典型性。2是论据与论点的统一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来服务的,因此,两者应该是紧密联系的,是完全一致的。这就要明确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是什么,而提供出来的论据材料是用来证明什么的。如果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,就是恰当的,否则就是不恰当的。
答题格式:材料……适合做……的论据,或材料……恰当,因为材料论述的是……,符合……的论点。
第七类题是品析议论文语言,如2007年议论文《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》:问题: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?或者试分析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?
答题思路:1指出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句式。2是结合句意和上下文,修辞手法或句子的一般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。
议论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:
比喻:把……比作……,形象生动,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,有力地论述了……的论点,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。
排比: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,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;
反问:增强语气,发人深思;
设问:启发读者思考,强调某种观点。
如中考模拟题《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》问题:赏析标题的语言特点。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,找到“紫罗兰的香味”在文章的出处,发现标题和第④、⑦段中都有出现;其次分析第④段“讲的同样是容忍与宽恕的道理,这道理的“香味”更要留在心里”一句,可知“紫罗兰”的香味指“宽容与宽恕的道理”,文章标题“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”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,生动形象地阐述了“把容忍与宽恕的道理留在心里”这一论点。据此作答即可。
参考答案:运用比喻修辞,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所要论述的内容;也寓意着“把容忍与宽恕的道理留在心里”,即我们要有律己宽人的胸怀,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、议论文的三要素:论点、论据、论证。
二、论证方法:道理论证、举例论证、对比论证、引用论证、比喻论证。
三、论证方式:立论、驳论。(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。)
四、1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:具体如下:
①、举例论证: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,从而使论证更具体、更有说服力。
格式: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,举……(概括事例)证明了……(如果有分论点,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,否则写中心论点),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。
②、道理论证: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,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。
格式: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,论证了……了观点,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。
③、比喻论证:通过比喻进行证明,使论证生动形象、浅显易懂。
格式: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,将……比作……,证明了……的观点,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、浅显易懂。
④、对比论证: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。
格式: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,将……和……加以比较,突出强调了……的观点。
⑤、引用论证:其作用要具体分析。如引用名人名言、格言警句、权威数据,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;引用名人佚事、奇闻趣事,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,吸引读者下读。
格式: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,通过引用……证明……的观点,使论证更有说服力。(或更有趣味性,吸引读者下读)
2、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: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,所以,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: 这是……论据,在文中起着证明……(论点,如如果有分论点,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,否则写中心论点。)
3、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: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;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;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;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。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,但始终围绕……展开论述。
4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
一般议论文的结构:提出问题(引论)——分析问题(本论)——解决问题(结论)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,其实,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“首先”、“然后”、“接着”、“最后”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。做这个题目,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。
开头的作用有:(1、提出中心论点;(2、引出论题;以上二个方面,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,的是通过名人名言、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、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。
结尾的作用:(1、深化中心论点,提出……的结论;(2、重复或强化……的中心论点;(3、发出……的号召或劝勉人们……;(4、补充论证了……。(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。
5、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:
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,只有二个角度:(1语言特点;(2语体特点。做这类题目,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:简明平实、形象生动、幽默风趣、含蓄委婉、富有文采等)。而语体特点,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。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,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。
6、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,如修辞手法、论证方法、写作手法等
(1、修辞:如比喻,可结合比喻特点谈,那就是形象生动;如排比,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;如引用古诗文,使文章富文采等。
(2、论证方法: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。
(3、写作手法比较固定,常见的就是:(1、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(夹叙夹议;(2、以……论证方法为主。同样,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,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。
7、文段结构作用:(1、引出(全下文;(2、总结前(全文;(3承上启下。
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,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。
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(论题),那么,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:
①、开头通过写……的事例,提出中心论点……(或引出……的论题)。 ②、开头通过引用名言,提出中心论点……(或引出……的论题)。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(或……的奇闻趣事),提出中心论点……(或引出……的论题),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,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。
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
一、要点概括类
1.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。
2.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
二、感想启迪类
1. 抓住文段的中心,理解文段的含义,联系中心作答
2.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,引发感悟
3. 遣词造句,讲究三美:运用古诗文、名言警句;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;运用成语。
4. 偷梁换柱法: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、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。
、词句品味类
1. 词语品味:
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,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。
B.分析修辞,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
2. 句子品味:
A.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:如果富有哲理,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。
B.看句式结构(句式不同,表达的效果也不同):陈述句语气平稳,不温不火;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,能制造悬念;反问句能加强语气;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;排比句层层深入,显得气势磅礴;
C.从修辞的角度分析: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,具体形象;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;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;对比给人鲜明印象;反语显得幽默风趣,讽刺意味强烈。
★答题方式:我认为……美在……它表现了…….
四、句子仿写类
一审修辞,二看句式,三析句间关系,四品语体色彩,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。修辞、句式、句间关系、语体色彩弄明白了,再仿写也就不难了。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,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、相同的词语,
例如:“没蓝天的开阔,可以有白云的悠闲”这句子的仿写。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:1.要保留“没有… …,可以有… …”2.可以考虑用” 大地、高山、海洋” 等来替换蓝天。
五、 语言准确类
1.“××”词好在哪里?
★答题方式:用了“××”词,生动地(准确地)说明了……事物的……特征,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(符合实际情况,具有科学性)。
2.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:这样的题目分四步:
1:判断,一般是不能删
2: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,在程度.状态.性质.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.
3.比较: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,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,意思变为“…“,与实际不符,不符合原意等
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: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。
★答题方式:不能,删掉了“××”词,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……,显得绝对化;用了“××”词,准确地说明了……,符合实际情况,留有余地,具有科学性,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。
六、 修辞手法作用类
1比喻:比喻就是“打比方”。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,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。
作用:比喻的作用主要是:化平淡为生动;化深奥为浅显;化抽象为具体;化冗长为简洁。用在记叙、说明、描写中,能使事物生动、形象、具体,给人以鲜明的印象;用在议论文中,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,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。
2排比: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,内容相关、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。
作用:可增强语言的气势,强调内容,加重感情。用来说理,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、更透彻;用来抒情,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。
3设问:无疑而问”。往往明知故问,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。
作用:引起读者思考。用在标题上,能吸引读者,启发读者思考,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;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,除引起思考外,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;用在议论文中,能使论证深入,脉络清晰。
4反问: 反问的特点也是“无疑而问”,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,句末一般打问号,有的打感叹号。
作用:以加强语气,增强表达效果,起强调作用
5拟人:作用:使事物人格化,使语言富有神采
★答题方式:这一句采用了… …的修辞手法, …....(作用)论述了… …(内容).
(一)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:
1、文首:开篇点题;渲染气氛(散文),埋下伏笔(记叙类文章),设置悬念(小说),为下文作辅垫;总领下文;
2、文中:承上启下;总领下文;总结上文;
3、文末:点明中心(散文);深化主题(记叙类文章文章);照应开头(议论文、记叙类文章文、小说)
(二)修辞手法的作用:
(1)它本身的作用;(2)结合句子语境。
1、比喻、拟人:生动形象;
答题格式:生动形象地写出了+对象+特性。
2、排比:有气势、加强语气、一气呵成等;
答题格式:强调了+对象+特性
3;设问: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;
答题格式:引起读者对+对象+特性的注意和思考
反问:强调,加强语气;
4、对比:强调了……突出了……
5、反复:强调了……加强语气
(三)句子含义的解答:
这样的题目,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、对比、借代、象征等表现方法。答题时,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,再疏通句子,就可以了。
(四)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?为什么?
动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……
形容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
副词(如都,大都,非常只有等)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……的情况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时间,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成……,与事实不符。
(五)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为什么?
不能。因为:
(1)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。
(2)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。
(3)这些词是递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。
(六)段意的概括归纳
1.记叙类文章:回答清楚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什么人做什么事。
格式:(时间+地点)+人+事。
2.说明类文章: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,它的特点是什么。
格式:说明(介绍)+说明对象+说明内容(特点)
3.议论类文章: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,作者观点怎样。
格式: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(论证了)+论点